“双标”成瘾!美国是人才流动最大受益者 中国千人计划却成威胁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郭媛丹】“一个人有多成功,背后就要承受多少非议”,这个通俗的道理用于形容一个国家级项目的成功同样成立。过去一段时间,美国方面对中国推行的一个海外人才引进项目进行抹黑,声称中国的“千人计划”项目“窃取”美国先进科技成果。“千人计划”究竟是怎么回事?它为何会成为美国的眼中钉?近日,《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数名“千人计划”专家,听他们讲述了该项目启动以来的成果。其中有专家表示,美国自身是移民国家,正是全球智慧汇聚美国,才推动它在几百年间快速发展,现在美国却对中国做同样的事情进行指责,这种指责实在是无稽之谈。
回到自己的国家,他们有不一样的感觉
一周前,2018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无锡交流大会在无锡开幕,《环球时报》记者参加了这场交流会。会上,“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会长钱颖一的一段话让记者很是感慨:“千人计划”是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国家战略,至今已有近8000位海外高层次专家入选。
何为“千人计划”?“千人计划” 的全称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008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千人计划”正式启动。在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负责“千人计划”的具体实施。
按照规定,“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原则上不超过55岁,引进后每年在国内工作一般不少于6个月,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在国际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的创业人才;国家急需紧缺的其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此外,“千人计划”中包含非华裔外国专家,年龄不超过65岁。
据了解,“千人计划”专家作为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在我国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央企和国有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专家中有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光量子计算机的团队领头人潘建伟,有航空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也有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等。
2010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准通过《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该项目主要针对年龄不超过40周岁的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的年轻学者。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许晨阳教授是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吸引回国的人才,他是代数几何方向的青年领军数学家。许晨阳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几年国家引进优秀人才的力度很大,这些人才成为很多领域的领头羊。他说,国外很多年轻人非常有潜力,如果国家能在这些人的年轻时代就把他们吸引回来,并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国内取得突破性研究成就,这将是国家科学界的另一次飞跃。
回国的“千人计划”专家一般是四五十岁,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京东集团副总裁、无人机首席科学家李小光在介绍自己为什么加入京东时说,京东希望利用无人机技术将物流成本降到全世界最低,“全球第一是我想做的事情”。李小光说,他并不关心自己的身价,最关键的是用技术和产品服务社会,造福人类,这是价值的真正体现。
《环球时报》记者在交流会上发现,无论是做主旨发言的归国专家,还是接受记者采访的众多专家,都认为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在学术氛围和创业项目上都可以和国际接轨,他们希望能为中国的高速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他们普遍认为回到自己的国家感觉不一样,最重要的体现之一是所受到的社会尊重度不同。
他们将先进理念、原创精神等带回国
据钱颖一介绍,“千人计划”专家在各个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如我国首台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成功研制,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发射升空,首个拥有全球原创知识产权的抗艾滋病长效融合抑制剂的批准上市,还有在铁基超导材料中发现拓扑超导态,有望发现马约拉纳费米子等。
在科技领域取得的突破仅仅是“千人计划”带来的“红利”之一,“千人计划”专家在经济发展领域贡献也极为突出。担任“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自律委员会副主任的李小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千人计划’专家创业上市公司有近百家,‘千人计划’专家创业市值达到8000亿元,今年预计可以突破1万亿元。”这些上市公司基本集中在生物制药和芯片、材料、信息技术领域,对科技发展、产业转型以及促进就业等具有积极意义。
“千人计划”的另一个积极意义是带回国际上的先进理念,推动更健康机制和体制的建立。“千人计划”专家、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CEO陈宁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千人计划”引进的各类人才,作为不同技术领域的先行者、领头羊,对国内科研环境、创新创业环境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他们将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理念、市场化运作机制、技术创新思路、技术原创精神带回来,影响国家和各地政府去搭建一个更健康的创新创业体制和环境。
陈宁也是“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创新企业家委员会副主任。他说,该委员会由“千人计划”专家中的一批高科技企业创业者组成,通过委员会,他们协调“千人计划”专家们的技术与各地政府产业对接,协助优化创新创业机制、政策、环境,通过建言献策推动国内法律、制度的完善。
“随着国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这些年中国在原创技术方面有很大发展。”陈宁说,人工智能之所以在当下呈现爆发式应用,就是因为欧美很多科研机构的老教授坐了五六十年冷板凳。因此,中国要想在原创上不断突破,必须加大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执行。
遭遇非议,该如何看待?
墙内开花墙外香,中国“千人计划”在国际上也引起高度关注。美国《科学》杂志、《华尔街日报》及英国《金融时报》都有报道,最新加入这一阵营的是美国官方。
据英国《泰晤士报》网站8月9日报道,美国情报机构担心,由于北京实施了吸引数以千计的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回国的项目,美国的知识产权或流向中国。该项目指的是“千人计划”。文章称,在8月7日的一场晚宴上,美国总统特朗普竟然说,他认为在美国大学留学的“几乎每一个(中国)学生”都是间谍。美国大学目前共有大约35万名中国学生。今年早些时候,美国政府缩短了就读航空、工程、高技术制造业等专业的中国留学生的签证有效期。
“千人计划”专家、清华大学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研究所张贵新教授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千人计划”经过这么多年的推行,开拓作用愈发凸显,单从国际上的反应就能看出来。张贵新注意到前述报道,他认为,美国汇集了全世界的人才,包括来自中国的科学家,美国是人才流动的最大受益者。现在看到中国也在做同样的事,美国感受到威胁,它对中国进行指责是无稽之谈,是本地保护主义,这种论点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站不住脚。
《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期间遇到一个有趣的插曲:一位中学数学老师向许晨阳咨询:为什么近4年来,有3年是美国队拿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冠军?许晨阳回应说,因素之一是美国国家队体现了美国移民大国的特点,队员有一半是华裔。
科技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掌握了人才就意味着在科技领域占了先机。陈宁认同美国掌握着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是因为其开放性,美国自身是一个移民国家,全球智慧汇聚在那里,从而推动美国在几百年间快速发展。他认为,这对于中国而言是有借鉴意义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能够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拥抱海归以及全球人才的话,必然会给当地科技带来发展。
陈宁同时提醒说,这里面存在一种区别,即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差别。科学技术和人才属于人类,属于全世界,是流动的,但知识产权是有归属的。留学人员要遵从当地法律法规,尊重知识产权,规避与法律所规定的知识产权发生的冲突。恰恰是这种尊重,使得在美国从事通信行业的陈宁回国后选择了一个新领域——人工智能。“引进回国人才最关键之处在于能利用在学校和公司积累的经验和能力,在不同应用领域或不同技术点去发明创造。”
一位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关注中国“千人计划”实际上反映出两个大国之间的竞争。“人才竞争不单纯涉及经济利益,更关系到国家利益。只要对影响美国家利益存在潜在可能性,美国都要反对。美国政界不管是白宫还是联邦调查局(FBI),对此已经形成共识。因此,美国政府挑起这个话题并不突然,而是综合考量了各种因素。”
据这位专家讲,平时即便没有触犯美国法律法规,FBI也会请一些来自中国的科研人员去“喝咖啡”,就他们掌握的情况进行询问,提出警告。这位专家认为,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和专家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美国人行事以法律为依据,同时要求证据来源的合法性,因此,在美国的高科技人才和留学生不要过于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