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由金融界主办的“第十一届领航中国年会”于12月26日至30日召开,北京丽泽商务区管委会为协办单位,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作学术支持。本届年会以 “重建信心,向新而行”为主题,旨在为经济社会带来方向和希望。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丰台区人民政府相关领导以及来自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学界相关的百余位重量级嘉宾莅临年会,围绕全球经济走势、金融行业创新发展、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双碳战略前行路径等话题展开探讨。
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白重恩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分享对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的看法。他表示,未来全球经济将面临供应链调整、超常规刺激政策退出、地缘政治冲突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白重恩判断,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不会很快,依赖贸易较大的国家受影响会更大。
如何应对供应链调整?白重恩认为,各国经济政策制定者应该向全球投资者展示抓经济的决心,还要采取措施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吸引产业链布局在本国。
白重恩认为,疫情期间很多国家供应链受到冲击,供给方面虽然有进口做补充,但是因为物流不畅,还是造成物价上涨的情况。疫情缓和后,又要面对俄乌冲突,这进一步加剧了大宗商品涨价,带来高通胀问题。为了应对高通胀,这些国家逐步紧缩货币政策,其结果就是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白重恩提到,为了应对疫情,很多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财政政策,以支持人民日常生活。但是随之而来的政府债务水平飙升,必然限制这些国家政府后续财政能力,同样会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与之相反,这些国家企业和居民资产负债表还比较健康,一旦日常生活恢复正常,需求会比较强劲。
白重恩指出,疫情还使原本就紧张的地缘政治雪上加霜,技术交流、贸易往来进一步受到阻碍,这也不利于全球经济从脆弱中崛起。
此外,全球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也在发生变化。疫情前,全球对于“气候变化”议题非常重视,但是俄乌冲突又对欧洲能源供给带来较大影响,这些因素促使各国调整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不过,白重恩也指出,从长期看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还会恢复。俄乌冲突之后,欧洲国家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可能会降低,新能源建设可能加速。如果全球加大力气应对“气候变化”,将给中国企业创造很多机会,因为我们新能源企业、电动汽车企业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与此同时,欧盟最近通过的碳边境调节税,可能就是一个信号——各国希望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保护自己的企业。
白重恩强调,在全球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后,我们应该找到更好的治理手段,从而降低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
关键词: